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俄罗斯外国公司资产国有化第一案? 莫斯科市买下雷诺在俄公司!

俄罗斯外国公司资产国有化第一案? 莫斯科市买下雷诺在俄公司

时间:2025-07-07 04:09:29 来源:杳无音讯网 作者:娱乐 阅读:819次

财联社5月18日讯(编辑 马兰)有消息人士称,俄罗俄计划出售其在俄业务,斯外司资司并将手中持有的产国俄罗斯著名汽车品牌Lada母公司的股份以象征性的1卢布(约为0.016美元)或是2卢布的价格出售。

据外媒报道,有化雷诺俄罗斯公司将直接出售给莫斯科市,第案而Lada母公司Avtovaz近68%的莫斯买下股份则将出售给一家国有工业研究中心——俄罗斯中央研发汽车与发电机研究所(NAMI)。

但,科市雷诺还享有回购其在Avtovaz股份的雷诺选择权,可在未来6年内的俄罗俄特定时间行使。

目前,斯外司资司这两笔交易都还未披露最终价格,产国但雷诺在声明中承认其在俄罗斯的有化所有业务账面价值达到21.95亿欧元,约合23亿美元。第案

莫斯科市长在一篇博客中表示:“外国经营者决定关闭莫斯科雷诺工厂,莫斯买下这是科市他们的权利,但是我们不能让数千名劳动者发现自己失业了。因此,我决定将该工厂列为城市资产,并恢复历史悠久的Moskvich品牌的乘用车的生产。”

这可能也是自4月俄罗斯声明考虑国有化外国企业后,发生的第一笔私人企业国有化交易。

复产困难

自俄乌冲突以来,大量的西方汽车制造商选择退出俄罗斯市场,丰田、大众等公司在3月初就宣布停止在其境内生产并停止向俄罗斯出口汽车。

因此,俄罗斯重振该国汽车品牌已是迫在眉睫,而Moskvich就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。据分析机构的数据 ,直至今天,这个在苏联时代存在的汽车品牌在俄罗斯注册量仍有20万辆汽车,但有4.6万辆车为“老爷车”,车龄已超过35年。

根据莫斯科市长Sobyanin的声明,该品牌将于雷诺在俄工厂中生产,大部分零件会从俄罗斯本土获得,Moskvich也将从传统的汽油动力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型。

但俄罗斯制造商Autostat负责人Tselikov表示,Moskvich的回归实际上可能很困难,“开发一辆新车至少需要两年和10亿美元。”

而其零部件供应商——俄罗斯卡车制造商Kamaz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:虽然支持市长的决定,但有关技术问题仍在讨论中。

国有化示范

对于莫斯科反制西方制裁的国有化提议来说,雷诺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。

而对于雷诺来说,这个决定也十分艰难,尤其是在俄罗斯这个第二大市场。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法国政府在这笔交易中是什么态度,现在也很难说清。

但与白宫相比,欧洲似乎正在走向相反的两极。一方面是更加收紧的制裁政策,一方面却是向的妥协。

另一家陷入“国有化”疑云的跨国企业则是。该公司在俄罗斯境内拥有850家餐厅,并近来放出消息正在出售。

由于制裁,麦当劳很难找到愿意接受的俄罗斯外买家,而俄罗斯私人企业又可能由于该国的经济状况对大笔投资有所犹豫,因此,国有化似乎是其仅有的选择。

据麦当劳表示,其餐厅将出售给俄罗斯一个当地买家,该买家也承诺将在6月以一个新品牌和类似的餐厅开业。但并未公布该买家的身份。

据企业分析公司GlobalData的董事总经理Sanders说,麦当劳在俄的大部分餐厅售价可能不会接近冲突前的业务价值,因为它不会对品牌进行授权。

麦当劳方面则表示,离开俄罗斯预计带来的损失在12亿至14亿美元之间。

白宫对此的回应是,警告俄罗斯不要将麦当劳、等其它撤出俄罗斯的公司国有化。但显然隔空警告未必奏效,甚至容易激起逆反心理。

而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,外国企业终将迫于空耗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作出选择。而在俄罗斯私营部门无法消化这么大体量的交易的情况下,国有化将成为这些企业“自愿”的选择。

雷诺交易的完成,可能只是一个开始。

(责任编辑:焦点)

相关内容
  • 韩国总理:卡车司机罢工将给经济带来损失
  • 满贯集团发盈喜 预期2022年税前溢利增至不少于4000万港元
  • 戴德梁行: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将推动房地产市场有效回暖
  • 深交所举办“踔厉奋发新征程 投教服务再出发”福建站系列活动
  • 95后硕博士流向哪儿?这些二线城市“抢人”风头强劲
  • 卫龙午后涨近4% 海通国际料公司今年有望享受提价红利
  • 北京动物园:已进行大熊猫“丫丫”回国全面准备工作
  • 为了 50 美元赌注,有玩家用早已停产的 Kinect 通关一款现代游戏
推荐内容
  • 卡塔尔0-2厄瓜多尔 “东道主首战不败”定律被终结
  • 钢价反弹 市场回暖信号明显
  • ITE HOLDINGS委任杨健兴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
  • 出险房企化债迎转机,祥生、 中梁债务重组取得新进展
  • 宏景科技:公司有设立乡村振兴与智慧农业事业部
  • A股5家上市险企收入同比下降1.18% 人身险业务增速或被“低估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