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个小目标!葛卫东看上它!
炒股就看,个小葛卫权威,目标专业,个小葛卫及时,目标全面,个小葛卫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目标
私募大咖葛卫东,个小葛卫出资1亿元入股一家射频滤波器企业。目标
1月30日公告称,个小葛卫公司间接参股公司芯投微拟引入三名投资方,目标包括葛卫东掌控的个小葛卫上海混沌投资(集团)有限公司(下称“混沌投资”)。
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,目标混沌投资已投资多家科技公司,个小葛卫包括已经上市的目标、零跑汽车等。个小葛卫其中,海光信息当前市值超1000亿元,混沌投资持有约4459万股股份,位列第九大股东,当前浮盈在3倍左右。
芯投微有何魅力?
1月29日,芯投微与相关投资方签订增资协议,计划引入三名投资方分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海通(合肥)合伙企业、混沌投资、扬州正为嘉豪股权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。
按照芯投微投前估值27.8亿元,三名投资方合计出资2.2亿元,认缴芯投微6013.3049万元新增注册资本。交易完成后,芯投微注册资本变更为81999.6126万元。
探究上述投资方,葛卫东旗下混沌投资以货币出资1亿元,增资完成后持有芯投微3.3333%股权。
天眼查显示,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海通(合肥)合伙企业的股东,包含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,以及、安徽地方国资。
芯投微获得知名投资机构看重,到底什么来头?
公司官网显示,芯投微成立于2020年6月,是一家国际性射频滤波器供应商,在中国和日本设有研发和生产中心,控股日本NSD公司前身为日本NEC和NDK的射频滤波器事业部,拥有射频滤波器的完整知识产权、丰富的研发生产经验和优质的国际客户。
旷达科技公告称,芯投微本次融资,是为打造集研发、生产一体化的国内最优质射频滤波器企业做好资金准备。
天眼查显示,芯投微的股东背后,包含A股公司旷达科技、,以及安徽、浙江等地的地方国资等。
葛卫东投资多家科技公司
公司官网显示,混沌投资在股权投资领域,重点关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机会,适当关注初创期的财务投资机会,重点覆盖的投资领域包括:先进制造、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自动驾驶、企业服务、新消费和医疗等。
目前,混沌投资入股的企业包括:地平线、星恒、探境科技、银河航天、、零跑汽车、海光信息、沐曦、G7等。
公开资料显示,地平线是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领导者,具有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设计能力,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汽车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科技企业,已经形成L2-L3级“智能驾驶+智能座舱”芯片方案的完整产品布局。
2022年11月,地平线征程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00万片,与超过20家车企签下了超过70款车型前装量产项目定点。
在商业航天领域,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。
在物联网领域,G7是北京汇通天下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,致力于以物联网技术推动公路货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。
多家企业已上市
混沌投资参投的科技公司中,海光信息已在科创板上市,零跑汽车已在港股上市。
2022年9月,零跑汽车在港交所上市,发行价48港元。截至2023年1月30日,零跑汽车股价仍低于发行价。
零跑汽车招股书显示,葛卫东以5亿元入股,持有1834.4246万股公司股份,每股成本约为27.2565元。
而海光信息的主营业务是研发、设计和销售应用于服务器、工作站等计算、存储设备中的高端处理器,产品包括海光通用处理器(CPU)和海光协处理器(DCU)等。
截至2022年9月30日,混沌投资为海光信息第九大股东,持有4459.09股。
海光信息招股书显示,2020年6月,海光有限公司第一次增资,在新增注册资本中混沌投资认缴4459.0909万元,增资价格11.21元/出资额。以此计算,混沌投资参与海光有限的增资耗资约5亿元。
以2023年1月30日股价计算,海光信息市值超1000亿元,混沌投资所持股份市值在20亿元左右,相比此前5亿元投资浮盈约3倍。
1月17日,海光信息发布业绩预告显示,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7.53亿元至8.52亿元,同比增长130.20%至160.46%。
(责任编辑:时尚)
- 瓦伦西亚两球击溃卡塔尔,“东道主首战不败”定律被终结
- 中国信通院正式发布最新可信开源评估成果
- 法国极右翼政客勒庞:法国参与反俄制裁是重大地缘政治错误,欧盟正变得“帝国主义”
- 中国网络信息科技接获联交所额外复牌指引
- 理想汽车8月交付4571辆,同比、环比均下滑过半
- 拜登就海湖庄园事件抨击特朗普:完全不负责任
- 施耐德电气杨平:双碳背景下楼宇(园区)绿色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探讨
- 田洪良:主要货币短线操作指南
- 道达投资手记:“中字头”继续领涨 市场暗流涌动
- 高清:印象中的庄老师 随和、胸有成竹、策略——怀念庄老师,祝福研究所
- 汇聚中国“芯”聚焦硬科技 华安科创芯片ETF正式获批
- 国家发展改革委:前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22.9%,该市场仍有较大增长潜力
- 两千亿专项借款加速落地,“保交楼”成效渐显
- 欧洲能源“解决方案”不会成功?美国智库政策专家:应归咎于自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