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开年大宗交易揭秘!千亿医药明星股“夺冠”,成交额已超去年全年!

开年大宗交易揭秘!千亿医药明星股“夺冠”,成交额已超去年全年

时间:2025-07-08 09:43:49 来源:杳无音讯网 作者:探索 阅读:621次

炒股就看,夺冠权威,开年专业,大宗及时,交易揭秘交额全面,千亿去年全年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医药已超

据iFinD数据,明星截至1月13日,股成1月以来A股市场共发生1871笔大宗交易,夺冠累计成交20.71亿股,开年累计成交金额达291.91亿元。大宗

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,交易揭秘交额多家明星公司大宗交易活跃。千亿去年全年从个股累计大宗交易成交额排名来看,医药已超截至1月13日,明星1月以来以25.85亿元的总成交额排名第一,已超2022年全年成交额;此外,、等公司累计大宗交易成交额亦较高。

多家明星公司大宗交易活跃

多家明星公司大宗交易活跃。从个股累计成交额排名来看,截至1月13日,1月以来恒瑞医药以25.85亿元的总成交额脱颖而出,摘得第一;此外,宁德时代、药明康德、、等公司累计大宗交易成交额较高,均超过8亿元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开年以来,两家市值超千亿的医药公司大宗交易升温。同花顺数据显示,1月以来截至13日,国内创新药企龙头恒瑞医药出现58笔大宗交易,累计成交6960.92万股,累计成交额25.85亿元,已超过去年整年成交额。

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,上述58笔大宗交易中,有56笔交易的卖方均为上海杨树浦路证券营业部,买方则出现了国际部、华鑫证券上海漕溪北路证券营业部、机构专用席位等,且该56笔交易均为折价成交。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,截至1月13日收盘,恒瑞医药报39.27元/股,总市值约为2505亿元,1月以来累计区间涨跌幅约1.92%,1月以来的大部分大宗交易买家拿货后暂处于浮盈状态。

恒瑞医药近日表示,目前公司已有瑞维鲁胺、达尔西利、卡瑞利珠单抗等11个创新药获批上市,公司引进的1类新药林普利塞也于近期获批上市,另有60多个创新药正在临床开发,26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。同时,公司稳步推进创新药的国际进展,目前已开展国际临床试验近20项。

此外,截至1月13日,1月以来CXO龙头药明康德出现38笔大宗交易,累计成交1719.51万股,累计成交额为14.71亿元。上述38笔大宗交易,37笔交易折价成交,1笔交易平价成交。记者梳理发现,有16笔交易的买方为机构专用席位,卖方均为上海分公司,机构累计买入额达5.99亿元。

“目前对医药行业整体保持乐观态度,建议关注疫后复苏和创新两大主线。”分析师陈益凌表示,当前政策端边际转好,市场逐渐转向疫后复苏阶段,建议关注消费医疗主线,包括疫情相关的中药行业,以及眼科产业链、辅助生殖等医疗服务行业。从中长期维度来看,持续看好创新药和创新器械板块。

以6.92亿元的机构买入额跻身第一

大宗交易是窥探机构资金动向的渠道之一。从机构专用席位单笔买入成交额来看,截至1月13日,中国铝业以6.92亿元的大宗交易成交额跻身第一;宁德时代、分别居于第二位、第三位,大宗交易成交额分别为2.53亿元、1.50亿元。

机构席位单笔买入额居前的个股

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

从机构专用席位单笔卖出成交额来看,截至1月13日,洛阳钼业的大宗交易成交额为8.41亿元,居于第一位;中国铝业、中公教育、宁德时代等公司的成交额较高,均超过2亿元。

机构席位单笔卖出额居前的个股

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

值得一提的是,1月以来,机构资金借道大宗交易入场速度有所放慢。截至1月13日,1月以来,机构专用席位共计出现在373笔大宗交易的买方,累计成交4.41亿股,累计成交额77.56亿元,环比下降28.43%;机构专用席位共计出现在110笔大宗交易的卖方,累计成交5.42亿股,累计成交额54.69亿元,环比下降23.01%。

市场正处于业绩驱动的阶段

2023年开年以来,市场估值修复行情仍在持续演绎。研究部策略分析师、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表示,当前A股仍处于较好的布局期,市场有望继续修复。近期A股的年报业绩预告和快报正在陆续发布,业绩超预期的主线和个股有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建议结合年报业绩关注三条投资主线,一是受益于经济修复和政策支持,并且对政策相对敏感的领域;二是年报业绩超预期或环比明显改善的高景气领域;三是基本面面临拐点并逐渐触底回升的板块。

“2023年A股有望进入牛市初期,2022年10月底以来的行情或属于A股牛市初期的第一波上涨。”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称,过去第一波上涨期间风格偏均衡、行业普涨,本轮低点上涨以来价值略占优,借鉴历史,接下来成长有望接力。荀玉根进一步指出,成长领域要重视数字经济,同时关注新能源板块的结构性机会。

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表示,目前A股正处于全年关键做多窗口,市场则处于业绩驱动的阶段。资金方面,预计外资快速流入之后节奏将放缓,国内资金也将补仓,逐步形成资金接力效应。

配置方面,秦培景认为,首先,长期战略配置上,建议围绕能源、科技、国防和农业“四大安全”领域展开。其次,中期建议关注受益于市场流动性持续好转及扩散过程的三类“洼地”,以及2023年业绩有较大同比改善空间的行业,例如科技中的数字经济,医药中的药品耗材和器械等。最后,短期品种选择上,建议布局机构仓位低、产业逻辑顺、业绩弹性大,预计春节长假后较有爆发力的品种,包括医药医疗和信创等。

(责任编辑:百科)

相关内容
  • 哪吒发布技术品牌浩智提高自研程度,连年亏损下能否承受巨额研发费用?
  • 年内23家支付机构黯然离场 多家支付公司股权被挂牌转让
  • 掌舵九年后,壳牌CEO将于今年底卸任,清洁能源业务负责人“上位”
  • 经济日报:网售处方药既要便利更须安全
  • 北京:新国展轻症方舱医院目前已投入使用
  • 人民币汇率破“7”!这个变化更值得关注
  • “18个月离职魔咒”再现,艾力斯总经理牟艳萍辞职,外界感到十分蹊跷,失去一位销售猛将之后,如何稳定团队
  • 长期护理需求2040年或增至6.6万亿元 专家建议推动商业护理险发展
推荐内容
  • 深交所总经理沙雁:用制度、监管、服务的高质量推动上市公司发展的高质量
  • 多地铝企“轮流”限电减产,电解铝供应堪忧
  • 七大银行宣布下调!事关你的存款
  • 上半年12家非上市券商净利逆势增长
  • 25年来首次全面修订 票据新规助力中小微融资
  • 给俄“开后门”?土耳其被美欧盯上了